1 安徽高职院校招生近况
1999年国内确定推行高等教育“大众化”的政策以来,国内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连续维持上升趋势,全国专科院校由1999年的313所增加到2012年的1297所,到2012年安徽专科院校也已达到74所。但正当高职院校如火如荼之际,一场紧急的生源危机悄然而至。
近几年,高职院校招生常见遭受冷遇,招生愈加困难,安徽各高职院校也不例外。安徽现有70余所高职院校,2012年安徽文理科高职计划招收204905人,实质录取仅有17.9万人,近17所院校录取率不足50%,按报到率来统计,生源不足50%的学校超越三分之一。以后几年安徽的高考考试报名人数还将持续降低,但招生规模持平并略有增长,录取率将持续升高,或许会出现招生计划与线上生源持平的局面。一些高职、专科院校早晚有一天也会和目前的中专一样,只须报名就能上。
2 安徽高职院校生源危机产生是什么原因
2.1 适龄人口降低是高职院校生源危机要紧原因
对于安徽的高职院校来讲,虽然有部分院校也招收省外学生,但其主要生源仍是安徽的考生。但安徽基础教育适龄人口数目一直处于降低中,学龄儿童数由2005年的549.35万人降低到2012年的395.59万人,8年来共降低了153.76万人,降低了28%,受其影响高中生源绝对数目和招生数目也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,全省高中院校由2005年的3948所降低到2012年的3635所,高中生招生数、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也分别由2005年的1554318人、4608626人和1426129人降低到2012年的1129069人、3422963人和1282292人,分别降低了27.36%、25.73%和10.08%。在严峻的招生形势面前,高职、专科学校录取将陆续出现“倒挂”现象。
2.2 本科院校连年扩招,抢占了大量生源
通过教育部统计的2005~2012年教育统计数据(见表1)可以看出,2005~2012年安徽内本科院校的高招人数一直处于增长态势,总招生人数从2005年的80486人增加到2012年的150215人,增加了69729人,增幅达到86.63%,而专科院校招生数虽然从2005~2008年也增加,但从2009年开始逐年降低,从增幅来看仅有29.29%,远远低于本科招生的增长幅度。依据安徽公布的高招工作统计数据,2012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三大类十三个批次共录取新生40.9万人,其中本科20.7万人,高职20.2万人,高招录取率达到80.8%,比2011年提升4.1个百分点。本科计划增加了。据统计,本科录取人数比2011年增加了1.2万人,增幅为6.2%;录取率为40.9%,比2011年增加4.8个百分点,本科录取人数初次超越了高职录取人数。其中安徽内本科院校录取新生150215人,专科院校共录取152821人。
2.3 高职院校教育水平和教学水平不高,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水平不高
现在,安徽高职院校虽然不断扩招,以往的办学水平及教学水平与现代生源特征和生源规模极不适应。专业或学科同质化是现阶段制约高职院校特点化进步的一个“瓶颈”,同时也是很难招揽生源的一个限制原因。部分高校的专业设计、课程安排及治学理念与现代市场需要相互脱节,导致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达不到职位需要,在一定量上限制了生源规模的拓展。
3 安徽高职院校扩大生源对策
3.1 优化生源结构,拓宽生源途径
在中国,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以高中毕业生为主,生源结构单一。为优化生源结构,合理布局,可将招生对象扩大至职位资深的工人或转业军人和农民,进一步拓宽招生途径。同时,在进行合法的全年脱产办学的同时,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加大社会成人考生的技能培训,以提升其职业能力。在办学形式多元化的同时,也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招生形式,除去参加常规的高考考试录取,可以继续鼓励各高职院校大力进步自主招生,各高职院校依据自己专业的特征,自行拟定招生条件和招生范围。其实,早在2009年,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就已经开始进行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了;2010年,安徽进行自主招生的高职院校增加到了3所;2011年,安徽可以单独招生的高职院校增加到了8所,共计划招生3430人;2012自主招生规模扩大到24所,招生人数也达到万人以上;2013年,安徽共42所高职院校参加自主招生,招生人数也达到2万人以上。今年,参加自主招生高职院校和招生人数将进一步增加。
3.2 加大内涵建设,全方位提高办学水平和水平
生源危机引发了高职院校之间的生源抢夺角逐。高校纷纷转移策略重心,开始将内涵建设作为争取生源的有效渠道。加大内涵建设能够帮助全方位提高办学水平和水平,教育教学水平是职业教育进步的生命线。
一方面,专业建设是重点,由于专业历来是学生考试报名时考虑的要紧问题。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,其办学方向应具备明显的地区性和地方性,搞高职教育是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的,因此,安徽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建设上,要立足安徽、依托行业,紧紧围绕安徽地缘优势、行业资源优势及经济社会进步的实质需要,结合学校的实质,将人力、财力和物力用在符合本省经济进步需要专业的合理设置和布局上,以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。
其次,加大师资队伍建设。加大师资队伍建设,在教师招聘中严把进人水平关,对现有教师进行提高学习,对年轻教师实行导师制,进行“一对一”帮助,培养和造就理论基础扎实,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。在教学中进行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,不断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办法,积极推行校企合作、工学结合,保证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。
3.3 提升就业水平,强化就业优势
就业水平是高职院校争取生源的一大优势,也是学生及父母择校时考虑的最重要原因,能就业、好就业则高职院校生源危机问题就迎刃而解。现在,我省高职院校的就业率较高,但就业水平一直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,毕业生就业后所从事的职位一般是一些待遇差、工作时间长、技术含量低的低端工作,职业进步前景让人堪忧。就业率固然要紧,但高校更应关注毕业生的就业水平。应该确立就业为导向的治学理念,将人才培养和企业需要衔接,要大力拓展校企合作,实行订单式培养,依据目的职位群进行定向委培,形成具备支撑性、进步性的核心能力,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备独特的角逐能力。